|
2017年, 第1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12-12
|
上一期
下一期 |
|
|
|
赤水河下游紫色土不同形态钾含量与地形要素及毛竹林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关系
张喜, 霍达, 张佐玉, 王莉莉, 崔迎春
世界竹藤通讯. 2017, (3): 1-8.
https://doi.org/10.13640/j.cnki.wbr.2017.03.001
研究了赤水河下游紫色土不同形态钾含量与地形要素及毛竹林植物多样性指数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1)紫色土不同形态钾含量在毛竹林不同类型及土层间差异不显著,随土层厚度增加,全钾含量增加、速效钾含量降低。全钾含量与土壤主要物理指标相关性不显著,速效钾含量与A (B)层土壤密度及孔隙度相关性显著,不同形态钾含量与不同土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以及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及有效磷含量相关性显著。2)毛竹林乔木层植物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值随毛竹重要值降低而增加,灌木及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值变化的趋势性各异。不同层内植物多样性指数相关性显著,不同层间植物Margalef指数、乔木和灌木层植物Simpson指数相关性显著。3)不同土层土壤全钾含量与乔木及草本植物多样性因子相关性显著,速效钾含量与地形及草本植物多样性因子相关性显著。土壤全钾含量与毛竹林乔木、灌木及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间相关显著的直线和二次多项式指标对数量分别为50.00%、50.00%,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相应值为13.89%、44.44%,表明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关系存在无关型、直线型和曲线型3种类型,印证了毛竹林植物多样性的土壤生态功能多样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坡地雷竹林不同垦复方式地表径流和氮素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高志勤, 胡绪海
世界竹藤通讯. 2017, (3): 9-13.
https://doi.org/10.13640/j.cnki.wbr.2017.03.002
运用定位监测研究了雷竹林不同垦复方式(块状垦复、沿等高线带状垦复和全垦)下地表径流量和氮素养分流失状况。结果表明:垦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表径流,与未垦复林地相比,块状垦复减少幅度最大,平均减少23.49%;带状垦复次之,减少18.93%;全垦减少幅度7.52%。就土壤中全氮养分的维持而言,块垦效果优于带垦,带垦好于全垦;不同垦复方式对土壤中铵态氮含量的维持有一定差异,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垦复方式径流中的泥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全垦 > 未垦复(对照) > 带垦 > 块垦;块垦和带垦分别较全垦减少泥沙流失10.60%和8.02%,林地的水土保持效益十分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高温干旱下毛竹林受灾状况和自恢复能力研究
裴晶晶, 施拥军
世界竹藤通讯. 2017, (3): 31-36.
https://doi.org/10.13640/j.cnki.wbr.2017.03.007
2013年夏季,我国东南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毛竹林受灾严重。通过设置固定样地研究了高温干旱后毛竹林的受灾状况以及灾后竹林的自恢复能力。结果表明:在高温灾害发生以后,胸径较大的毛竹抵御灾害的能力高于胸径较小的毛竹;受灾毛竹地上部分生物量80%以上分布在竹秆中,因此竹枝和竹叶受损对毛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不大;毛竹林受灾后的恢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灾当年新生竹的株数。因此,在毛竹林经营中应加强林地的水肥管理,培育大径竹材,同时应保持较高的立竹密度和较多的新生竹数量,以抵御旱灾并加快林分的灾后恢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麦灰和砻糠用量与用法对雷竹林地土壤温度及笋产量的影响
邵香君, 周菊敏, 童志鹏, 万钢, 许卫平, 张有珍
世界竹藤通讯. 2017, (3): 42-46.
https://doi.org/10.13640/j.cnki.wbr.2017.03.009
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覆盖栽培能够促进雷竹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试验研究了新型覆盖材料麦灰和砻糠的覆盖厚度和施用方法对雷竹林地温及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材料的覆盖厚度以23.0~23.5 cm为宜,即下层施用2.5~3.0 cm的麦灰作为增温层,上层以20.0~21.0 cm的砻糠作为保温层,竹林土壤可保持较高的温度,竹笋产量较高;在覆盖材料的施用方法上,以麦灰2次施入为好,第2次施入麦灰后覆盖上砻糠,可延长出笋期,而且有利于地表温度的平稳变化和提高雷竹笋产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3种皆伐方式对毛竹林更新生长的影响
谭宏超, 谭汝强, 张翼飞
世界竹藤通讯. 2017, (3): 52-55.
https://doi.org/10.13640/j.cnki.wbr.2017.03.011
研究了不同面积规模的全面皆伐(2.0 hm2和3.33 hm2)、带状皆伐(带长均为60 m,带宽分别为3m、6 m和9 m)和块状皆伐(25 m2、100 m2和400 m2)对毛竹林更新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皆伐方式对竹林更新生长影响不同,其中全面皆伐后的竹林长势较差,生物量较低,且皆伐面积越大,竹林更新生长越差;带状皆伐,皆伐带宽为3 m和6 m的竹林更新生长状况均较好,以带宽为6 m时综合效果最好;在块状皆伐中,皆伐面积为25 m2的竹林更新生长最好。此外,皆伐后对毛竹伐桩进行施肥,能够促进竹林的恢复生长;竹林的坡向也影响林分的更新生长,阴坡林分通常在皆伐后2年即能恢复到皆伐前状态,而阳坡林分的恢复则需要3年以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关于竹类栽培品种国际登录中的命名问题
史军义, 周德群, 张玉霄, 姚俊, 林奂琦
世界竹藤通讯. 2017, (3): 56-60.
https://doi.org/10.13640/j.cnki.wbr.2017.03.012
在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实践中,命名问题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事关国际登录工作的成败,理应引起各从事竹品种研究、开发、培育、生产、推广、加工和贸易的单位、企业或个人的高度重视。本文依据《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中关于栽培植物命名的相关规定,结合竹类植物的具体特点,对竹栽培品种的命名规则、要求与方法进行了专题阐述,目的在于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从而减少在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不必要的精力、时间和成本付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