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 第1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12-30
|
上一期
下一期 |
|
|
|
毛竹捕光色素结合蛋白基因结构及表达模式分析
李利超, 孙化雨, 娄永峰, 赵韩生, 高志民
世界竹藤通讯. 2015, (6): 1-8.
https://doi.org/10.13640/j.cnki.wbr.2015.06.001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捕光色素结合(LHC)蛋白与色素形成的复合体在捕获、传递和转化光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LHC基因结构及表达模式对于揭示其在毛竹光合作用中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毛竹基因组中的LHC基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毛竹中共有29个LHC基因同源序列,其包含的内含子数量为0~5个。序列分析表明,29个LHC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别属于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捕光色素结合蛋白家族LHCⅠ和LHCⅡ。LHCⅠ包含5个亚家族(Lhca 1-Lhca 5),除了Lhca 4含有3个成员外其他亚家族只有1个成员;而LHCⅡ包含6个亚族(Lhcb 1-Lhcb6),每个亚家族的成员不同,其中Lhcb 1的成员最多为7个。亲疏水性预测表明,不同亚家族成员存在着一定差异。蛋白结构预测发现,29个蛋白均包含导肽和成熟蛋白,具有跨膜结构域,均包含色素结合位点;其中12个蛋白的组成以α-螺旋为主,17个蛋白的组成以随机卷曲为主。基因表达谱分析表明,大多数LHC基因主要在叶片和花序中表达,笋中略有表达,而根和鞭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毛竹LHC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大肚竹空中竹和正常竹叶片性状比较
陈松河, 丁振华, 马丽娟, 胡宏友, 黄克福
世界竹藤通讯. 2015, (6): 9-12.
https://doi.org/10.13640/j.cnki.wbr.2015.06.002
文章首次对空中竹进行了定义,研究比较了自然状态下大肚竹空中竹与正常竹叶片的性状。结果表明:与正常竹叶片相比,空中竹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MDA含量分别下降了10.5%、35.3%和31.9%;而游离脯氨酸、SOD、POD和CAT则分别升高了19.3%、61.6%、138.1%和1.1%;叶片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分别升高了12.4%和4.5%;叶片的RPMP降低了45.6%,RWC升高了7.2%,WSD则下降了30.4%。空中竹离体叶片保水力(失水率)低于正常竹,叶片失水率达100%时空中竹离体叶片需经24 h,而正常竹叶片只需14.5 h。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浙江安吉县毛竹林高温干旱灾后林下植被调查分析
章程, 应亚丁, 黄宏亮, 褚炜荣, 董敦义
世界竹藤通讯. 2015, (6): 16-19.
https://doi.org/10.13640/j.cnki.wbr.2015.06.004
为了解高温干旱对毛竹林下植被数量特征、群落结构变化特点的影响及群落演变趋势,对2013年安吉县高温干旱受灾毛竹林林下植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受高温干旱灾害影响的毛竹林的林下植被以喜阳类植物为主,平均盖度达0.95,物种丰富度为44,高度达1.20 m;而未受灾毛竹林的林下植被以喜弱光或喜阴类植物为主,平均盖度为0.72,物种丰富度为42,高度仅为0.66 m;受灾毛竹林一般位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经营效益低下,且受灾后毛竹林的自然恢复速率缓慢,而林下植被的自然生态恢复能力较强,并有较快地从低矮阴性或喜弱光的草灌逐渐向高大喜阳的乔灌木演化的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毛竹笋用林覆盖对竹鞭生长及竹笋产量的影响
陈建明, 朱炜, 傅柳方, 陈继民, 计玮玮, 朱志建
世界竹藤通讯. 2015, (6): 20-24,28.
https://doi.org/10.13640/j.cnki.wbr.2015.06.005
对林地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及竹鞭和竹笋生长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笋用林覆盖使土壤温度得到明显提高,其土深20、40和60cm处的土壤温度分别比未覆盖林地相应提高12.5、12.8和11.3℃,而各土层间温度差异不显著;覆盖和未覆盖的平均鞭芽数量分别为5.00万个/667m2和3.86万个/667m2;鞭芽的萌发率随鞭龄的增加而提高,1~2年生、3~4年生、5~6年生鞭的鞭芽萌发率分别为10.4%、51.4%和64.6%;覆盖后对毛竹笋用林大小年现象影响明显,出笋小年竹笋产量可达1000 kg/667m2以上,大小年春笋产量比为1:0.61~1:0.97。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